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家精神研究

  •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理路探赜

    沈雪丹;张一;

    教育家精神对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教师自我提升提供精神指引,为教师未来发展指明奋斗方向,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构建崭新图景。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铸就崇高的职业信仰,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锤炼卓越的专业能力,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激发内生职业活力,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塑造高尚职业品格,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开拓高远的教育视野。应以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优化引育并举培养机制、探索多元创新成长渠道和营造尊师重道社会风尚等为切入点,探索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现实力量的途径。

    2025年04期 v.24;No.14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阅读次数:2 ]
  • 仁爱之心:地位、目标、要求与境界

    朱飞凡;唐光怀;朱雄华;

    仁爱之心在教育家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内驱动力与持久保障。仁爱之心的最高目标是立德树人,它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以激励功能、感化功能、调节功能、榜样功能引领学生向上向善;彰显“大爱立德”“大爱扬德”“大爱润德”效应,体现以德为先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价值旨归。仁爱之心的最高要求是乐教爱生、以生为本。要达成此要求,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仁爱之心的最高境界是甘于奉献,它包含了乐于奉献、善于奉献、勤于奉献等三重意蕴。

    2025年04期 v.24;No.140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阅读次数:0 ]

魏源及邵阳人文研究

  • 魏源廉政思想及其对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方法论启示

    仲佳;

    魏源在著述、改革与从政过程中,从民本、治吏、节用、选贤四个方面形成了特有的廉政思想。魏源廉政思想的生成,既植根于清末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语境,也源于他在抗洪保田、轻徭薄赋、兴学育才、讼狱改革中的经验积淀,更离不开儒家“仁者爱人”理念、纯良质朴家风及湘湖地域文化的滋养。其思想蕴含着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廉洁奉公的行为准则、克己自守的修身之道与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研究魏源的廉政思想能够为新时代巩固党群干群关系、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纠治党内不良作风及建设干部培养体系提供历史镜鉴与思想资源。

    2025年04期 v.24;No.140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意义世界危机的风险、成因、实质及其化解

    陈志权;刘峰;

    意义世界是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得以安身立命和处理各种关系的价值理念系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人生存的理由和依据。意义世界的危机既影响着人的生存质量及本体价值,也可能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消解社会的共同理想。当代意义世界的危机,实际上是资本借助技术对人类活动的全面渗透和控制,是现代性背景下资本对人和社会的双重伤害。马克思主义作为意义世界的“指路明灯”,为化解意义世界危机、构建健全的意义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自觉、科学地认识意义世界问题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构建意义世界中的作用,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关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问题。

    2025年04期 v.24;No.140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阅读次数:0 ]
  • 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支撑——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立场研究》

    曹晓鲜;龙佳解;

    马克思的价值立场是其理论体系的关键支点,也是其具有深刻革命性的鲜明体现。黎昔柒博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立场研究》一书着力揭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价值立场。其认为,在对资本主义庸俗经济学、资本主义私有制、异化现象等方面展开批判的同时,马克思坚守着内心的道义原则;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凸显了消灭剥削、共同富裕、自由自觉、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等价值立场;马克思的价值立场不仅证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也被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与弘扬。

    2025年04期 v.24;No.140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阅读次数:0 ]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及其启示

    肖凯;刘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献,蕴含着旗帜鲜明、情理交融和立足实践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蕴含的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要坚持旗帜鲜明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二是要坚持情理交互融汇,更加注重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三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2025年04期 v.24;No.140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阅读次数:0 ]

政治研究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三维阐析:理论渊源、历史成就和当代启示

    赵红梅;王俊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汲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思想因子,掀开了文化建设的新篇章。具体来说,表现为在理论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在实践上建构起大众文化新生态,在制度上实现了文化治理的范式创新。这不仅是在特殊历史语境下实现的创新突破,更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规律性认识。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融通中外等实践路径出发,不断凝聚文化建设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2025年04期 v.24;No.140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研究

  •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重要意义与重点路径

    李若瑜;马相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开放布局取得显著进展:区域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各区域开放特色鲜明,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作用凸显,开放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应对“逆全球化”形势,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推进“向西开放”;坚持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沿海、沿边、内陆地区协同开放,助力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5年04期 v.24;No.140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阅读次数:0 ]
  • 农村互助养老的文化动因与重构:双轨文化互动模型研究

    禹宁瑶;

    农村互助养老是应对老龄化的本土化实践,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传统伦理与新质文化的深层张力。文章基于中部地区X市6个样本村的田野调查,构建“双轨文化互动模型”,从生命价值、伦理责任与消费生态维度解析传统伦理与新质文化的动态互动机制。研究发现,传统伦理通过“伦理公共性”赋予互助养老合法性,而制度调适(如积分制)与技术协同(如区块链)可突破路径依赖,推动文化动能向“开放共治”转型。这一发现为研究农村养老的文化张力提供了动态分析框架,同时为农村养老从家庭本位的封闭伦理向社区共担的开放价值体系转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24;No.140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治理的潜在风险与实践路径

    李宇征;沙印培;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治理,不仅是乡村适应智能时代变革的重要途径,还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手段,更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技术支撑。为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乡村治理领域中的正向赋能作用,乡村应警惕数据泄露、权责不清与技术依赖的潜在风险,多元治理主体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革除技术万能论思维,构建数字乡村共同体,培育乡村数字化人才,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2025年04期 v.24;No.140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动态演变、结构性矛盾与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刘洪涛;

    数字经济发展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带来新机遇,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差距演变呈现新特征。基于“技术赋能—机制解构—路径创新”分析框架与1978—2021年中国城乡面板数据,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城乡差距的演进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乡差距并非简单线性收敛,而是呈现相对收入比趋近与绝对额扩大的“收敛悖论”、区域“东西部梯度分化”及农村内部“数字贫富鸿沟”加剧的三重分化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空间重构、要素重组与制度重塑,可有效突破上述困境。因此,推动数字基建均衡布局、促进数据要素双向对流、完善城乡融合制度,是激活乡村动能、统筹区域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2025年04期 v.24;No.140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学研究

  • 乔叶的民俗书写及家园意识呈现——以《宝水》为例

    王桂荣;朱凌飞;

    文学书写和民俗文化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乔叶带着某种不可遏制的生命追求,流露出充满温情和欢愉的乡土意识。作品当中的民俗书写正是她潜在家园意识的具象化表达,不仅挖掘出豫乡人民的内在心意,还展现了作家本人的生命品质,既接受现实语境的规范约束,又照亮历史生活。由此,乔叶的民俗书写不仅具有新时代乡村振兴、现代化乡土中国独特的思维角度与观察视野,而且也为实现文化认同、获得“根性”家园意识提供了鲜明的文学载体。乔叶对民俗文化的全方位多层面展现,以及美学建构和内蕴表达,都有新的、典型的独特意义。

    2025年04期 v.24;No.140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阅读次数:0 ]
  • 论刘恒小说《苍河白日梦》的自我价值探寻

    张琪;文浩;

    《苍河白日梦》的故事背景设置在清末民初这一特殊时期,主人公曹光汉试图通过实业救国、宣扬启蒙、暴力革命等不同路径挽救危难民族并实现自我价值。曹光汉从自我价值的初始探寻、探寻困惑到探寻失败,展现了作为启蒙者的个体在历史洪流前的无奈与挣扎,以及在探寻自我价值之旅中的坚毅与果敢。同时,曹光汉作为时代缩影,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探索与曲折。

    2025年04期 v.24;No.140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阅读次数:0 ]

教育研究

  •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张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历史逻辑表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动态适配的结果,经历了从“学术导向”到“应用转向”的政策驱动、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失衡的倒逼以及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的内生需求等阶段。理论逻辑基于党的创新理论、高等教育分类理论、能力本位教育与产教融合理论、系统论视角下的动态适配模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多学科视角的学理支撑。实践逻辑聚焦于构建“需求导向—要素重构—质量保障”的闭环培养路径,通过精准定位、要素优化和质量监控,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的深度对接。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适配性、实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有利于高校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4;No.140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阅读次数:0 ]
  •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究

    雒琦;牟晓斌;黄晓鹏;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具有创新性、未知性、复杂性等显著特征,盲目推进模式变革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高校应抓住变革工作的关键,以理念革新、知识交叉、技术赋能为创新切口,提升工作推进的精准性;以顶层设计薄弱、知识价值稀释、学科特质淡化、组织建设滞后等问题为导向进行行动前瞻,实现对策和问题的一一对应,为变革工作的推进实践提供明确的理论指导;以高质量变革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提质增效,以优质的人才供给助力中国工业体系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025年04期 v.24;No.140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困境审视和实践进路

    宋佳佳;赵冰;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迅猛发展并与思想政治教育连接,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大数据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优化和过程规范,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但在利用大数据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去中心化”“数字过载”和“数据异化”等困境。为有效突破这些困境,需紧跟“数据思政”的时代步伐,聚焦数字驱动、数字赋能、数字融合,从推动话语表达创新、推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培育人本智能的价值共识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24;No.140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阅读次数:0 ]
  • 面向深度学习的高校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李娟;阳正旺;

    数智技术发展使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推动高校依据“金课”标准积极深化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目标重构教学体系。这一转型使得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适用性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文章结合深度学习理论、融合式教学质量特征,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深度学习的视角,构建了高校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准备”“实施”“评价”3个一级指标项,下设“教学理念”“学情分析”等10个二级指标项,并细化形成25个三级指标项。实证分析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权重分配合理,能够为高校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有效工具。

    2025年04期 v.24;No.140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阅读次数:0 ]
  • 扬琴数智化教学创新路径探究

    银若辛;陈瑾;

    数智技术的加速演进正纵深推进各领域的范式变革。在传统音乐教育领域,数智技术与扬琴教学的深度融合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赋能,数字时代音乐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AI辅助系统、VR模拟课堂、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等智能技术集群能够助力扬琴数智化教学,形成“技术赋能—教学重构—文化传承”三维联动教学机制,为扬琴艺术传承与传统器乐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基础。

    2025年04期 v.24;No.140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阅读次数:0 ]
  • 临床病理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思政教育

    许奇美;李贞;段智;

    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强化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方面。当前临床病理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政教育存在顶层设计薄弱、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通过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推进思政教育与病理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中的作用,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场景协同推进的育人机制,以促进住院医师全面素质提升和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4;No.140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阅读次数:0 ]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邵阳学院主办,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99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2002年更名为本刊。学报是湖南省“双十佳期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湖南省资助优秀理论期刊,被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教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所刊文章多次被人大复印等权威机构转载,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学报选稿坚持质量优先原则,稿件一经选用,免费刊登。现面向广大作者诚意征稿。一、研究方向本刊主要设有魏源及邵阳人文研究、政治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经济·管理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艺术研究、新闻·出版研究等栏目,其中魏源及邵阳人文研究栏目是本刊常设特色栏目。根据需要可特设专栏刊登优质热点论文以适应时代发展。

    2025年04期 v.24;No.140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