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魏源与邵阳人文研究

  • 十九世纪中期东亚书籍环流与阅读接受——以魏源《海国图志》为例

    武文杰;

    魏源《海国图志》是继林则徐《四洲志》后,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理类著作。魏源分别于1842年撰成《海国图志》50卷,1847年增扩为60卷,1852年又增补为100卷。该书首次于1845年由权大肯经陆路带回朝鲜,1851年由中国商船亥二号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翻刻本因简明易读又回流至朝鲜,同时日本再版的热潮又影响了中国对此书价值的重新认知。文章通过阅读史的研究方法,分析《海国图志》在19世纪中期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有限传播、日本上层知识分子和下层武士的阅读接受、朝鲜实学派两班官员及中人的辗转传阅,并论述阅读活动对所在国进步思潮造成的影响。

    2024年01期 v.23;No.13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阅读次数:5 ]
  • 吕振羽教育理论探析

    孙冬华;倪晓玲;

    在革命和建设等历史时期,吕振羽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敢于直面出现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系统的分析,逐步在办学治校、育人育才、教研关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独特的观点,进而形成了以强化党的领导、民主集中的治校观,全面发展、服务人民的育人观,外引内培、优化师资的师资观,有机结合、互为促进的科研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理论,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2024年01期 v.23;No.131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阅读次数:4 ]

政治研究

  • 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

    陈翔;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斗争精神不仅能够战胜各类风险挑战,而且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因此,具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斗争的意志与理性、斗争的至善与应当、斗争的自由与义务、斗争的正义与勇敢等构成了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在造就人们的斗争意识和斗争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斗争行为的规范和价值要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实践中人民立场的道德价值原则。

    2024年01期 v.23;No.131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阅读次数:5 ]
  •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进程及价值内蕴

    帅启梅;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来看,现代化是每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目标,但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与道路,都是由其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决定的。在现代性获得世界性权力并在全球扩张后,中国卷入现代化进程中。从最初的器物层面现代化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再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其独特的发展逻辑与历史脉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也是理论、历史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推进,既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理论贡献,又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开创了新的文明类型。

    2024年01期 v.23;No.131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阅读次数:5 ]
  •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理论溯源、内容体系、实践路径研究

    朱艳莉;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和实践举措具有明确的现实要求、丰富的理论渊源、科学的内容体系和清晰的逻辑理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提出主要基于应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迫切需要和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治需要。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自我革命精神的赓续。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学习领会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需要从理论源头、内容体系、实践路径等方面梳理把握。

    2024年01期 v.23;No.131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阅读次数:4 ]

法律研究

  • 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的困境与出路

    李志强;闫慧颖;

    新业态从业者不同于传统劳动者,其在所处行业、组织方式、用工方式、计酬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独特性的同时,该类人员劳动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现状也对传统劳动关系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护现状进行研究,从现行保险制度、传统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诉讼与仲裁的衔接、劳动者维权力量等方面分析保障不足的内在原因,进而从加强保险制度的建设、更新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增强维权力量、协同治理等方面提出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建议,以规范新型用工关系,促进劳动力市场有序发展,推动数字经济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2024年01期 v.23;No.131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阅读次数:3 ]
  • 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创作内容的著作权保护——基于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比对的视角

    钟嘉豪;

    元宇宙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底座,虚拟数字人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虚拟数字人创作内容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创作主体、生成过程、承载媒介等方面具有同质性,二者共性程度可为前者著作权保护路径提供先期理论与参考。具言之,虚拟数字人创作内容应受著作权保护而非进入公有领域或冠以邻接权之名;生成内容认定上,应坚持以作者为中心的独创性认定标准,以全新作品体验作为判定依托,符合情感投入和客观表达双重条件;法律适用上,应以现行《著作权法》第3条为基准,通过法律解释将虚拟数字人创作具象内容归入既有法定作品类型或兜底条款涵盖;权利归属上,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宜将虚拟数字人创作内容的相关著作权利归属自然人主体。

    2024年01期 v.23;No.131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阅读次数:5 ]

经济·管理研究

  •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低碳发展效应研究——以大湘西地区为例

    陈志刚;杨琴;周峥艳;

    基于2013—2022年大湘西地区各市(州)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大湘西地区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大湘西地区的低碳发展,且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和提升政府对低碳发展的关注度,有利于促进大湘西地区的低碳发展。

    2024年01期 v.23;No.131 55-6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阅读次数:4 ]
  • 跨境电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271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唐红涛;陈千喜;陈欣如;

    文章基于2013—2021年中国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SBM-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跨境电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跨境电商会显著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加强了跨境电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此外,异质性检验显示,相较于中西部城市与资源型城市,东部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跨境电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也更显著。

    2024年01期 v.23;No.131 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阅读次数:3 ]
  •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以兰州市为例

    王玉珍;宋国靖;

    在前期学者、机构等提出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兰州市实际发展情况,从衡量企业的生命周期、反映投资吸引力、体系监管和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了适合该市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15个发展水平不同的省会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兰州市营商环境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并针对短板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以促进兰州市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2024年01期 v.23;No.131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阅读次数:6 ]

语言·文学研究

  • “Image”考辨

    袁龙;

    “image/imagery”可翻译为“形象”或“意象”。“形象”源于绘画艺术,其本意指人或事物的形貌,其本质是对物象的摹仿,是心物二元的统一体。“形象”由绘画艺术影响到其他艺术,并形成了“形神”“性格”“典型”等概念。与“形象”极易混淆的“意象”在“意”的表现和“象”的再现之外,可以激发审美主体感性感官的通感,刺激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从而在文艺作品中直接呈现或蕴藏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意境。作为文艺批评理论术语,针对视觉性或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批评多使用“形象”,而针对抒情性文艺作品的批评则多用“意象”。

    2024年01期 v.23;No.131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阅读次数:5 ]
  • 卡夫卡《城堡》中的伪装身份研究

    朱燕秋;牛小五;

    《城堡》是弗兰兹·卡夫卡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也是理解卡夫卡的关键,小说主人公K.的身份又是理解《城堡》的关键。K.自称是城堡聘请的土地测量员,但K.的这一说法直至小说结尾也没有得到证实。小说中那些自称为助手、信差、村长、老板娘的村民,他们的身份也存在种种疑点。实际上,K.和这些村民都在撒谎和伪装。他们伪装的身份在谎言中构建,也在谎言中被消解。身份伪装不仅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也折射出“城堡”的现代意义。

    2024年01期 v.23;No.131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阅读次数:5 ]

教育研究

  • 推荐算法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引导研究

    代艳丽;肖扬;

    推荐算法通过其特殊的信息分发匹配模式,帮助青年大学生拓宽知识渠道、降低对冗余信息的吸收,对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投喂”。但同时,推荐算法也给青年大学生思想认知造成困扰,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异化。因此,应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的算法素养;加强教育引导和规范约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算法治理,助力青年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024年01期 v.23;No.131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阅读次数:6 ]
  • 近四年国内高校英语金课研究综述(2019—2022)

    董晓烨;杨甦祺;

    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具象化分析国内英语金课建设状况,从期刊发文量和高频关键词等维度对2019年至2022年间国内高校发表的有关英语金课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英语金课研究发展日新月异,已从偏向理论阐述细化到应用框架的构建和填充,但缺乏有代表性的学者;研究热点包括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金课建设标准等。对国内英语金课发展提出建议,增加了混合式教学实践和学科交叉分析方面的研究,以为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年01期 v.23;No.131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阅读次数:5 ]
  • “十个坚持”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陈湘清;段溥;

    “十个坚持”历史经验,蕴含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传统、内容和主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依据、基本观点、历史经验与方法论。深刻理解“十个坚持”历史经验的重大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具有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状态、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等作用。通过将“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全过程融入课程教育教学、全方位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全周期融入网络文化建设等方式,能推动“十个坚持”历史经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融合。

    2024年01期 v.23;No.131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阅读次数:6 ]
  • 以学生为中心的PLC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刘明;李言武;

    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PLC课堂教学与实践为例,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网络平台,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构建“讲—练—模—做—评”课堂教学模式一体化,开发、制作课堂教学资源等系列教学改革,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培养高素质机电专业人才和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2024年01期 v.23;No.131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