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杰玲;
1931年,中文正式进入日本的中学教育体系,但中文课不是必修课。战时日本的中文教育注重实用性和工具性。战后,中文成了中学的选修课。2008年,日本开始在小学导入外语教学活动,2011年,日本小学的外语教学活动全面实施,但中文至今仍未进入小学课程。在中日两国推广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共同点,二者最早、最重要的成果都在大学阶段,语言教学的推广都以经济为驱动,以实用为目的。而且,二者都曾向海外学习者赠送教材。通过在日本的小学和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考察、访谈发现,基金会作为日语教学推广机构,按照惯例会为学习者免费提供教材,并且在研修结束时,把学员们使用过的教材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
2025年05期 v.24;No.141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阅读次数:6 ] - 袁龙;胡楚湘;
新文科借助新技术新范式培养人文性与工具性、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跨学科、综合应用型人文社科人才。新文科背景下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从课程渗透育人的反向设计入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为例,可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借助AI技术的评论写作训练提升师范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影视戏剧、历史与大思政等跨学科融合训练,提升师范生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能力。
2025年05期 v.24;No.141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阅读次数:6 ] - 陈晶晶;任政源;
红色资源作为我们党的宝贵财富,蕴含着磅礴的精神力量,其与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数字化浪潮下,利用数字技术“富矿”为高校思政教育赋能尤为重要。新时代,数字红色资源在文化认同的内生动力、教育模态的范式革命和文化基因的可持续活化三个维度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为提升育人实效,高校需要破除主体间性消解、具身传播缺位、场域复杂性失控的桎梏,在角色重构、模态升维、场域治理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数字化时代红色资源有效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
2025年05期 v.24;No.141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阅读次数:7 ] - 杨松菊;李佳阳;
历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历史自信教育是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举措,在“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将历史自信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有助于拓展课程资源,夯实“大思政课”的内容根基;有助于深化育人格局,强化“大思政课”的协同效应;有助于创新教学范式,提升“大思政课”的实践效能;有助于优化评价体系,构建“大思政课”的质量闭环。然而,目前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生认知、评价反馈体系等方面存在现实困境,为突破困境,需要从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纠正认知偏差以及完善评价体系这四个关键方面下功夫,提升历史自信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成效,引导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2025年05期 v.24;No.141 97-10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阅读次数:5 ] - 严培;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体现在制度构建、实践创新与区域特色融合等多个层面,但仍面临着制度建构范式迷失等挑战。文章从价值定位、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等维度展开分析,提出四维策略,并强调通过多维度协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深层价值认同与行动自觉,从而为民族复兴事业筑牢青年的思想基础。
2025年05期 v.24;No.141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阅读次数:6 ] - 罗祥龙;
在全球产业变革与教育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正由“技能工具化”向“素养人格化”转型。中华传统美德是文化根基所在,能为技术发展提供伦理价值护航。针对高职思政教育所面临的理念偏差、课程断层、实践脱节和机制缺失等问题,可通过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构建“仁义礼智信”基本素养于一体的高职思政教育“五维育人”模式,实现传统伦理与现代职业标准的深度互嵌,为培养兼具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提供方法论和实践参考。
2025年05期 v.24;No.141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阅读次数:7 ]